多子女家庭的婆媳关系 婆媳矛盾对孩子的伤害 - 婆媳 - 铜陵真爱网
首页 > 婆媳 >
首页 > 婆媳 > 多子女家庭的婆媳关系 婆媳矛盾对孩子的伤害

多子女家庭的婆媳关系 婆媳矛盾对孩子的伤害

时间:2017-06-19 08:53:43 出处:未知 作者:未知

作者|曲韵

心欣向荣心理工作室创建人

澳大利亚积极心理治疗与跨文化咨询中心 主任/首席专家

北京新世纪儿童医院心理专家

著有:

《父母这样做,就能够成就孩子》

《父母这样做,就是在毁掉孩子》

转载已获作者授权

我有一个13 岁的来访者,因不愿上学,与同学关系不好,被家长带来求助。小小年纪的她坐下来,很老练地请她妈妈回避,然后就滔滔不绝地开始抱怨:她爷爷、奶奶如何自私,爸爸妈妈如何不好,老师同学如何差劲,中国的教育制度与学校教学如何落后,等等。

恍惚间,我觉得眼前坐着的不是个13 岁的孩子,而是一个三十多岁的怨妇。尤其当她说到奶奶和学校的不好时,听得出,那不是出于她本人的结论,而是鹦鹉学舌般重复别人的意见,而这种重复也帮助她在评论父母时产生了自己的诃责。

当她的妈妈不断抱怨奶奶时,她可能没有想到,这种牢骚满腹的态度和抱怨责备他人的言行把自己的女儿也塑造成了一个小怨妇。

姻亲之间有天生的、根深蒂固的矛盾,好像是古今中外都不可避免的。在美国,女婿与丈母娘是天敌;在中国,儿媳与婆婆也有不可化解的矛盾。这些矛盾对孩子的影响不可低估。

对孩子的长久伤害

婆媳矛盾在中国是比较突出的,很多家庭纷争都是从婆媳关系延伸来的,婆婆不停地挑剔媳妇,媳妇永远看不上婆婆。不管是言语还是行动,孩子感受到的都是各种抱怨和不满,有的家庭甚至发展到不停地吵架甚至动手的地步。孩子长期浸泡在这种环境中,其受到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

1)形成不良的人际关系模式。就像前面提到的那位来访者的例子,当孩子带着那样的态度和言行习惯,在与同学相处时,尤其是有矛盾和纠纷时,她必然会流露出不满、抱怨、责备,这样只会破坏关系,无法与同学们一起好好玩儿。如果不及时纠正,这种人际关系模式会伴随她一辈子。

2)破坏孩子的归属感和身份认同。孩子越小,越需要有强烈的归属感,让他知道自己不孤单,虽然自己还弱小,但有亲密可信赖的人跟他在一起,保护他、培养他,将来他也会像这些人一样变得强大、优秀、公正、慈爱。

在孩子的小世界里,父母双方的亲戚都是他的血亲,他一半属于父亲,一半属于母亲。(虽然于父母而言,另一半人本与自己毫不相干,只因婚姻才成为亲属。)孩子原本认定自己的亲人都是好人,因而自己的世界也是美好的。如果一方总是贬损另一方,无异于让孩子的世界从内部开始分裂,变得可疑,变得不完整。

这同时让孩子处于一个两难的境地:认同其中的一方,说自己像他们,等于自我贬低,而不认同又是不符合事实的,他就出自于他们。更有甚者,在贬损对方家庭的时候,家长有时会顺带贬损一下自己的孩子,例如:“跟你姑妈一样的自私”或“跟你舅舅一样没出息”,或者彻底否定孩子的未来:“就你爸爸、奶奶那样,你家祖坟上就没那棵香蒿。”

我们为什么会这样

1)先天的原因,比如,双方的结合在一方或者双方家长那里是不同意的,婚后双方家庭的不满会影响到夫妻二人对对方家庭的态度。

2)后天的原因之一,双方结婚前对于对方的家庭状况、文化传统、家教家规等了解得不充分,婚后发现很多以前没有料到、现在不认同的地方,于是矛盾开始产生。

3)后天的原因之二,结婚前认准了丈夫/ 妻子本人,而没有考虑到对方的家庭所带来的影响,或者考虑到了但是没有想到影响有那么大。婚后发现,对方的家庭对对方的影响以及对自己家庭的影响自己始料不及、不能接受,于是争吵、抱怨就开始了,例如所谓的与“凤凰男”(山窝里飞出的金凤凰,一般指出身农村的男生,娶了家在城市的女生)。结婚后的种种问题之类。

4)后天的原因之三,自己不会处理与对方家庭的关系。与姻亲的关系是一种很特殊的关系,既紧密又疏远,既是一条战线的,又各自有各自的利益,既竞争又合作……从来没有人会在婚前想到去学习处理这种关系,因此在实际处理的时候会出现困难。

5)后天的原因之四,我们有时会期待与对方父母的关系像与自己的亲生父母一样,这个期待必然会落空,造成失望和怨怼的产生。

6)后天的原因之五,很多人与自己的父母关系并不融洽,或者原本就处理不好与自己父母的关系,直至与所有权威的关系都处理不好,因此也无法与对方的父母融洽相处。

我们应该怎么做

既然婆媳或者翁婿是天敌,强求媳妇或者女婿必须与婆婆或丈母娘化敌为友,对很多人来说可能做不到。本来不是一起生、一起长,在生活习惯、处事标准等方面与对方家庭有不同意见,是正常的,关键看我们如何看待和应对这些不同。

首先是尊重。俗话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喜欢吃萝卜的不见得就比喜欢吃白菜的高贵。我们尊重别人有选择和喜好的权利,也就是尊重自己有选择和喜好的权利。我们不嘲笑和攻击别人的生活方式,也就是在保护自己的生活方式不被嘲笑和攻击。

有了尊重,才有界限。在家庭里,界限最容易模糊,你的就是我的,我的也应该是你的,人人都觉得自己有权利指挥、要求别人,褒贬别人。如果有了界限,尊重每个人的权利,就能保护自己,也不冒犯别人。

养成了习惯,我们会对孩子也有相应的尊重,而不是把孩子视作自己的附庸,得到尊重的孩子才会有自尊。

其次是去除偏见。有的人说,好吧,尊重你,敬而远之,尽量不与你家人来往总可以了吧?这样做虽然避免了直接的冲突,但是对对方家庭的不满、不屑仍然存在,孩子会知道。我们对他人产生负面评价,是因为我们过于执着自己的正确,对别人有偏见。“还有不爱吃炸酱面的?真是的!”“他们家是南方人,心眼多,爱算计!”“他们家是农村的(或小城市的),一定……”这些偏见让我们自高自恋,贬低责难对方。

第三,承认分歧,给孩子选择。我有个亲戚老太太,信佛吃素,可是家里其他人都爱吃肉,还笑话她封建迷信。她笑吟吟地也不辩驳,拣肉边菜吃,说这叫随缘菜。不冒犯、违逆大家的意愿,不争论别人不对、自己有理,同时有自己的坚持,她是我见过的真的佛弟子。

在家中,当分歧实在不可协调,那么不妨告诉孩子有很多不同的选项,自己和另一方的选择是什么以及选择的原因,给孩子自己选择的自由和权利,并尊重他的选择。久而久之,孩子自己就学会了冷静观察,摆出所有选择,经过思考做出结论,而不是目光狭窄,任性而为。

第四,自我成长。如果是自己不会处理这种特殊关系,或者是自身与权威的关系容易出问题,那一定要开阔眼界,多学习,多反思,让自己扩容、成长。

本文由心欣向荣授权天才宝宝转载

本文来源于铜陵真爱网:http://www.tlzhao.com/poxi/180675.html
转载请保留链接,不保留本文链接视为侵权,谢谢合作!
责任编辑:
[ 最热点击 ]MOST CLICKS
[ 最新更新 ]LAST UPDATED